“新民秀”需要真心實意
人們印象中不茍言笑的大小官員走出深墻大院和文山會海,在街頭田間、公交地鐵上與民眾零距離接觸,本是官民互動的良好表征。但有些“親民秀”卻被輿論會錯了意。比如2月8日《寧夏日報》頭版一則官員掃雪的圖文消息引發爭議,網友望圖生義,稱從照片看,“五個人五個推鏟,兩個戰士的推鏟均在三位領導后面,特別是中間書記的推鏟是被戰士推著走的”。(2月11日,新京報)
有的“秀”收獲好評,有的“秀”卻遭質疑,這一現象的原因的確在于“親民秀”水平有高有低。但是水平高低的關鍵并非“秀”是“陳谷子、爛芝麻”的“舊招”,還是頗有創新的“一招鮮”,而在于是否“秀”得是否真心實意。
“新民秀”的主角首先不應是領導干部,從“秀”的名字就可看出,干部是陪角兒,主演為民眾。筆者在農村調研的時候,其實老百姓是很喜歡“上鏡頭”的,且在“鏡頭”前除了好奇心,更易流露出真實表現。領導當好配角,把聚焦位置是老百姓,鏡頭對準老百姓的生活場景,既是群眾路線最為鮮活的畫面,又能體現干部的親民行為,何樂不為?
能夠堅持下來“秀”,往往是一種個人行為,是日常形成的個人習慣,不應摻雜形式上的“新鮮”意味。例如某位領導常用罐頭當杯子,某干部經常坐公交車上班,某官員每年冬天都要掃掃門前雪。個人慣習加上社會所賦予的位置,所帶來的社會關注效應,這種“秀”可以有。
《領導干部要養成良好的從政習慣》一文中指出領導干部自覺養成在法治下行政、監督下工作、誘惑下守節的習慣,才能充分履行好“智囊團”“思想庫”“參謀部”的職能作用。而作為一種良好的社會導向,不應僅停留在“欽佩”階段,因為構建節約型社會,值得人人學習;構建服務型政府,值得百姓“圍觀”。
與其用拿照相機、扛攝影機搞“親民秀”給公眾留下美好印象,不如借以更為實在的載體表現干部的親民行為。比如某主流媒體所公布的地方黨政“一把手”的活動日志,用簡單的表格,簡潔的語言就說明了領導今天的“時間去哪兒”了,也可以有本“民情日志”,拿出來放在一起“曬”,“做秀”不如敢比“秀”。
筆名:章萌雨